外后视镜为何不能简单又强大

车辆的智能化、自动化意味着更多的技术的引进,从屏幕的增加到设备的互联,车内的人机关系逐渐丰富多样。作为汽车设计者,我们发现没有考虑场景的孤立技术将使驾驶员疲于应对各种信号和反馈,也就是说,直接的技术堆积会导致驾驶员的负担增加。此时就需要相应的界面来整合部分技术,引导用户更加方便舒适地使用产品。本次我们将以外后视镜的为例,从人机的角度出发,用设计来减轻用户的负担,让驾驶过程更加简单高效。



驾驶时的场景
Scenario of driving the vehicle

驾驶时,驾驶员需要分散的注意力较多。从图中高亮的位置可以看出,驾驶时人们需要处理的事物及其众多,驾驶员需要查看四周的路况、操控车辆、进行娱乐活动等,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驾驶的安全性。





智能外后视镜的配置
Configuration of Intelligent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外后视镜即将发展成摄像头+屏幕的组合,最左侧是可旋转的摄像头,可捕捉车侧后方、侧前方、侧边、地面的信息;中间是不可触摸的显示屏,显示实时捕捉的影像和高亮标记。将一部分技术配备至外后视镜,可以有更好的发挥。






主动计算
Active calculate

车辆的接近、车速的判断往往需要时间维度。单看一眼是得不出是否危险接近的结论的。这个时候,外后视镜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帮助用户计算,包括附近物体的接近倾向和速度,并在实景上高亮。这样既有真实世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又能在单次的观察中,以最快速度获取周边信息,帮助驾驶员安全行驶这就是主动计算带来的优势,在高速行驶时尤其重要。





匹配个体
Individual differences

由于后视镜和视觉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在硬件层面解决相关问题。有些人近视、散光,如果配合全车其他硬件使用,可以直接由镜面上调节,让驾驶者裸眼使用。配合眼球追踪,焦点定位之后,自动调节至相应的角度和高度。在特殊的路况,如倒车和转弯时,还可以结合地图、实时画面和眼球角度以适应驾驶员。






实况更符合直觉
Real image to meet intuitive

人类需要“学习”或者“编译”抽象图形至自己的认知,才能做出反应。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实况就显出了极大的优势。用户不需要转化收到的信息就可以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从而做出更快的反应。当人们看到一个图标,第一反应是需要比对自己脑海中的记忆。所以在表达车后方信息,越直接越好。






更多的属性
More attributes

作为车外的天然延伸,不增加额外的实体就实现车侧的交互功能。可读取更多沿路的信息,将DIM或中控台的功能同步,并整合体现。另外,和车内的APP功能也可以做结合,打通功能,将识别到的信息传输给APP,形成实时互动和反馈,从而来提高APP的使用效率。当然它本身可以作为其他功能的衍生。当作为DVR的一部分,就有了监测矩阵。和人脸识别搭配使用,节省额外的硬件。










  • 结语
    Summary


    以上介绍分析中,主要是利用智能外后视镜的摄像头和屏幕来达到技术的整合。
    - 调节外后视镜调节:方向盘和中控屏上——眼球识别主动调节(自动化)
    - 判断后侧方危险事物:DIM上或肉眼判断——外后视镜主动高亮(自动化)
    - 显示欢迎信息:B柱屏显示欢迎信息——外后视镜屏幕显示(复用屏幕)
    - 展示二维码/条形码:手机APP——外后视镜屏幕显示(复用屏幕)
    - 人脸识别:车外摄像头——外后视镜的摄像头(复用摄像头)
    - 黑匣子:传统黑匣子——增加外后视镜的摄像头记录(复用摄像头)
    - 360环视视频:单一前方DVR——外后视镜流媒体(复用摄像头)
    ……



    综上,我们可以利用主动操控(减少用户思考),整合显示(减少注意力分散),减少额外的硬件(更加简洁的造型),复用现有的设备(控制硬件成本)来达到和谐的人机环境。





    您迈出的这一步,也许是产品成功的开始!